Posted on2016/07/05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6/07/05/taiwan-tech-managers-gap/
所謂服務導向架構,其實簡單來說,就是透過非常簡單、無使用者介面的網路服務去傳送資料給介面,使網路和手機軟體介面可以非同步載入新資料,達到跟桌用軟體類似的更新率,而無須重新載入整個網頁。當時微軟和昇陽的企業式運算架構偏好 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服務架構,而其他網路公司則以走向 Restful(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為主。如今,服務導向架構已經成為重要的架構設計方法,一些網路軟體架構(如 Node.js)幾乎是專為服務導向架構為基礎去設計的。
台灣的雲端經濟的劣勢非常明顯,應該說是台灣軟體業落後的主因之一。 過去十餘年,除了趨勢科技曾喊過要做雲端以外,台灣的雲端經濟幾乎都是電子和製造商在喊,而用意只是在於提升硬體設備銷售量,而完全沒有軟體配套措施 。 而過去七年,中國的廠商如百度、阿里巴巴等都投資雲端,使中國的雲端環境規模和功能成長迅速,今天僅次於美國。台灣軟體業沒有自己的大型雲端供應商,代表若要使用高品質雲端服務,必須把軟體架在亞洲其他國家(如新加坡)才行。
可以架在其他國家就算了,最大的問題在於雲端服務的最新服務往往都是國內限用。以美國亞馬遜、微軟和 Google 為例,其雲端新功能都是先在美東或美西發表,亞洲往往都要等數個月甚至一年以上。台灣在此無法跟歐美和其他亞洲國家競爭,代表我們在工具上、軟體製程上永遠會比別人落後。
而工具落後時,我們團隊的人事規模和成本就會比其他團隊肥大。
UX 的革命重點在於設計流程的管理方法革新。由於 UX 設計的潮流是最近幾年才吹起,許多流派上在概念上仍未釐清,因此有非常多的設計師將畫畫 UI、繪製 Wireframe、製作互動式介面等當作 UX 去行銷自己,可謂掛羊頭賣狗肉。
但是這 UX 盛行的過去幾年,科技業的各類專案的管理都已積極從功能中心設計走向使用者中心設計。換句話說,就是專案的定義除了功能性的敘述外,更要能深入討論各個功能對使用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持續用量性(如流量分析)和質性(如個別訪談)使用者資料去改進產品功能。
台灣這過去兩三年內自然也隨風起舞, 但是台灣的問題在於設計師幾乎都沒搞清楚 UI 和 UX 的差別。許多台灣設計師常常把 UI 與 UX 二字綁在一起行銷,卻完全不知道 UI 是設計界面,UX 卻
是任何設計工作背後的資料調查和可行性管理。故此,台灣許多 UX 設計師,只是視覺設計師和產品設計師改職稱,實際上都是用功能性中心的理念在設計。就算一心想做 UX 的事,轉向使用者中心設計,老闆和主管普偏缺乏正確認知也不夠重視。 所以當我們問自己, 台灣工程師那麼便宜,為什麼國際大廠不會搶著要?答案已經很明顯了。我們的薪資水準雖遜於多數已開發國家,但卻高出開發中國家,但同時我們提供的軟體工程水準卻也沒比開發中國家好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