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8日

2016-2045年全球新興科技趨勢

2016-2045年全球新興科技趨勢

2017-11-01

https://mp.weixin.qq.com/s/JyOOsu3BTMMzo1tUuMmmDA

1.物聯網

2045年,最保守的預測也認為將會有超過1千億的設備連接在互聯網上

這些設備包括了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家用電器、醫療設備、工業探測器、監控攝像頭、汽車,以及服裝等。它們所創造並分享的資料將會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一場新的資訊革命。

 

恐怖分子,犯罪集團以及敵對勢力將會利用物聯網作為新的攻擊手段。

而物聯網中所包含的大量資料也會誘惑政府去實施針對人民的監控,從而進一步的引發隱私和安全之間的對抗。

2、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

 

2045年的地球上,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將無處不在。自動駕駛汽車會使交通更加安全與高效,或許還會給共用經濟帶來新的動力。

機器人則會負責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任務,比如照顧老人與買菜,以及工業中的職責,比如收穫農作物,維護公共設施等等。

數百萬工作被機器取代的下崗職工將會給社會造成極大的衝擊,導致經濟與社會的不穩。

自動化網路系統則會成為各個敵對勢力相互攻擊的主要突破口。

在衝突中使用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則有可能造成極大的倫理和文化挑戰。

 

3、智慧手機與雲端計算

 

智慧手機與雲端計算正在改變人類與資料相處的方式。比如目前的美國,大約有30%的網頁流覽和40%的社交媒體是通過手機的

而這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各種可以測量天氣、位置、光度、聲音、以及生物特徵的探測器的智慧手機。

2030年,全球75%的人口將會擁有移動網路連接,60%的人口將會擁有高速有線網路連接。

在未來的30年裡,基於雲的移動計算端將會改變從醫療到教育的各行各業。

4、智能城市

2045年,全世界65%-70%的人口將會居住在城市裡。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全球人口超過1千萬的超級都市將會從2016年的28座增加至2030年的41

大量的人口向城市流動將會給這些城市的基礎建設,

比如城際交通,食物和水源,電力能源,汙水處理,以及公共安全系統等帶來極大的壓力。

比如使用分散探測系統將即時監視城市用水用電資料,通過智慧電網自動調整配電設置;

通過聯網的交通信號系統以及自動駕駛系統來減緩車輛堵塞的程度;

利用由新材料和新設計技巧所建的智慧建築來提高空調和照明系統的效率,減少能源浪費;

使用屋頂太陽能板、小型風力發電機、地熱發電,以及其他可再生資源提供乾淨的電力。

5、量子計算

在未來的5-15年裡,我們很有可能製造出一款有實用意義的量子電腦。

量子電腦的出現將會給其他的研究方向,

比如氣候模擬、藥物研究、以及材料科學帶來巨大的進步。

 

6、混合現實

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VRAR)技術已經在消費電子市場激發了極大的熱情,各科技公司也迅速的開始進入這個市場。在2014年收購Oculus VR之後,Facebook將在今年推出他們首款VR眼鏡

三星、索尼、宏達也計畫在今年推出VR產品。

美國第二大家居裝飾用品公司Lowe's(勞氏公司)正在開發名為Holoroom的一款3D增強現實科技

Lowe's的客戶將可以設計一個空間,然後使用Holoroom進入一個3D模型,體驗他們設計的空間感覺如何。

在未來的30年裡,這些技術將成為主流科技。AR眼鏡將把即時相關的資訊給使用者投放在現實中,而VR眼鏡則可以通過融合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來實現深度沉浸的體驗。

7、資料分析

2015年,人類總共創造了4.4ZB44TB)的資料,而這個數位大約每兩年就會翻倍

在這些資料中隱藏了各種關於消費習慣,公共健康,全球氣候變化以及其他經濟,社會還有政治等等方面的深刻資訊。可惜的是,雖然"大資料"成為了一個熱點,但每年只有不到10%的資料會被分析。

超級個性化行銷,政府對人民資料的監視,以及各大資料被盜案件的曝光則會引起資料所有權的討論。

各個敵對勢力則可以利用被盜取的,從暗網中購買的,甚至是開源的資料來相互攻擊。

8、人類增強

裝有探測器和嵌入式電腦的隱形眼鏡或者被永久植入在體內的裝備將給我們帶來可以穿牆的聽力,天然夜視,以及可以嵌入虛擬和增強現實系統的能力。

益智藥將會擴大我們的思維能力,改變工作和學習的方式。

9、網路安全

隨著汽車、家電、電廠、路燈,以及數百萬個其他的事物相互連接,網路攻擊的後果也會越來越嚴重。

國家、企業、以及個人的資料將會面臨越來越隱蔽的攻擊。有些甚至在數年後才會被發現。

10、社交網路

如今,大約有65%的美國人使用社交網路,而在2005年,這個數量只有7%

社交網路已經開始展現出改變人類行為的能力。但是在未來的30年裡,社交科技將會給人們帶來可以創造出各自微型文化圈的力量。

眾籌和直播將會使內容創作進一步的民主化,從而模糊媒體人與觀眾之間的區別。

而比特幣以及其他加密貨幣也許會把貨幣和交易的控制從政府手中剝離,從此基於社會共識而不是政府的規定。

11、先進數碼設備

個人電腦在1975才出現在商店裡,而當時的個人電腦有如今日的宜家,是作為一套零件賣給顧客的。使用者需要自己把它組裝起來,所有的程式也都需要自己編寫。

僅僅40年後,人們手中智慧手機的計算能力就已經遠超1969年把宇航員送上月球時的NASA了。

在未來的30年裡,這個趨勢也將會繼續下去。

12、先進材料

從可以自我恢復和自我清理的智慧材料,到可以恢復原本形狀的記憶金屬,到可以利用壓力發電的壓電陶瓷材料,到擁有驚人的結構和電力性能的納米材料,這些都是材料科學家的成功。

石墨烯,一種由碳原子構成的只有一層原子厚度的二維晶體,強度是鋼的100,能夠高效的傳導熱和電,並且幾乎透明。

在未来的30年里,纳米材料以及新型材料,比如泡沫金属以及陶瓷复合材料将会被用在从衣服,到建材,到车辆,到公路以及桥梁中,无处不在。

13、太空科技

新的科技,比如機器人,先進的推進系統,輕便的材料,增加製造,以及元件小型化正在減少把人和物送入太空的價格,而這則會開啟太空探險的新機會。

 

SpaceXArianespaceBlue Origin等太空行業的新人已經帶來了例如可回收火箭等顛覆式創新

在未來的30年裡,科技的研發將會帶領人類將重返月球。

天基武器不再是不可能,而反衛星也將成為未來戰爭的一部分。

 

14、合成生物科技

我們已經可以通過搭建新的DNA來實現無中生有,創造出新的生物。

基因改造農作物則是此項科技的先鋒。

但是在此同時,我們正站在一場生物革命的突破口。

當我們跨入生物科技的新時代時,生命將會成為資訊,如同電腦程式的代碼一樣,可以被改寫的資訊。

合成生物也會帶來生化武器和難以控制的入侵物種等巨大的危險。

15、增材製造3D列印)

2040年,3D列印技術將改變世界。

新一代的3D印表機將可以融合多種材料,電子元件,電池以及其他原件。

人們將會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工具,電子產品,備用零件,醫療設備等各種產品,並按照自己個人需求來實現真正的"私人訂制"。

軍隊的後勤將變得更簡單,因為裝備和補給可以在當地直接列印。物體將會變成資訊,而網路盜版將會代替現實偷竊。而恐怖分子以及犯罪集團將會使用難以追查的原材料來列印武器,探測器,以及其他裝備,給社會安定造成極大的隱患。

16、醫學

通過基因組學,我們將會得到真正的私人藥物。

在未來,癌症,心肺疾病,阿茲海默症,以及其他目前看似無救的疾病將會由針對患者個人基因的藥物來治療。

生物假肢將會被直接連接到神經系統上,從而提供與真實觸感極其相似的感官。

科學家們將找到衰老的原因,從而增加人類的壽命,湧現出一大群非常健康並有活力的"老人"。

17、能源

新的採油技術,比如水力壓裂以及定向鑽為人類添加了大量可開發的油田和氣田。

而這直接顛覆了世界石油市場,使美國從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變成了最大的石油生產國。

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陽能和風能的價格也開始接近與石油。

就拿太陽能來說,在過去的10年裡,太陽能發電的價格從每瓦8美元降低至這個數字的十分之一。

在此之外,還有核能這個抱有爭議但從未停止開發的能源。新一代的核反應爐設計宣稱遠比之前的更安全,也會產生更少的核廢料。

雖然使用清潔能源可以幫助我們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但是圍繞著用於生產電池,光伏,以及其他元件的稀有資源的新的糾紛與摩擦也會出現。

石油經濟的消退也會在中東和北非引起經濟和社會的嚴重不穩,進一步加深當地的武裝衝突。

 

18、新型武器

中國就正在開發可以摧毀航空母艦的先進反艦彈道導彈。

而有些技術則屬於嶄新的主意,

比如2015年由美國防部高等研究計畫部(DARPA)所開發的EXACTO自導子彈。

隨著中國,俄羅斯,美國以及其他國家斥鉅資推進軍隊現代化,新一代的高科技軍備競爭正在揭曉。

 

19、食物與淡水科技

2045年,全球超過40%的人口將會面臨缺乏水源的問題。這一切問題的解決方式只有科技。

 

海水淡化、微型灌溉、污水回收、雨水收集等科技將會減緩人類對淡水水源的需求。

基因改造農作物以及自動化將會允許農民使用更少的土地來出產更多的食物。

食物和淡水將會成為新的科技熱點,也會成為新的衝突爆發點。

20、對抗全球氣候變化

根據目前的資料,2050年,地球表面的溫度將增加1.43攝氏度。

地表溫度的提高則會帶來一系列的惡果,

比如海平面的提高給海岸城市所帶來的危險,農作物產量的下降所引發的饑荒,

乾旱導致數百萬人缺乏飲用水,以及洪水所造成的數十億損失。

在更長遠的時間裡,也許會出現野心更大的科技,

比如可以從大氣中提取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並在把它們安全的儲存在地下的科技。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搜尋

標籤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