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3日

大數據時代的人工智慧,並不是「真正的人工智慧」

大數據時代的人工智慧,並不是「真正的人工智慧」?

北京新浪網 (2019-01-12

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190112/29653350.html

 

大數據時代的人工智慧,並不是「真正的人工智慧」?

「有些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就是有因果模式pattern)的,人是從因果模式進化而來的。

在我看來,『人工智慧』這個名字名不副實。

侯世達想要做『真正的人工智慧』,因此他必須自覺地與現在做人工智慧的人保持距離。

這是因為他們對自我的理解、對人的理解是非常不一樣。

人不是一個演算法,這是侯世達一個很核心的觀點。」 梅劍華說。

自我是不是一種幻覺?

自由意志存在不存在?

意識是什麼?

如果人只是一個純粹物理性的存在,那所有的道德、情感、倫理和美該如何解釋?想要做出侯世達眼裡「真正的人工智慧」,即一個跟人類一樣的人工智慧,

就必須要解釋以上的難題。

小孩偶然間碰到火會「燙」,那下次他自然而然就不會去碰火。

這是因為人有因果模式,並不是演算法。

人類基因組計劃耗費了全世界科學家十年的努力才完成。

他們要面對的只是三十億個鹼基對,

而研究大腦要面對上千億個神經元,他們的互相連接是指數級的。

所以我們需要等待。

人的思維會不斷地跳躍,這是人和人工智慧最大的區別。

侯世達認為人類思維中類比是很重要的。

鄒鵬程覺得,類比這個詞有點淡,可以換成聯想

因為聯想有許多層次,它的特徵是跳躍的。

人的思維不斷地跳躍,是人和人工智慧最大的區別,

這也是我們不用特別擔心人工智慧的原因。

在生活當中,類比論證可能比邏輯論證更重要。

比如說,

我們如何知道今天的自己和明天的自己是同一個人呢?

最早討論這個問題就來自於類比論證:

「忒修斯之船」

——請想像一下,一艘海上航行的船,其船身的木板逐步被新的木板替換,直至最後被完全替換,那麼現在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嗎?

這個例子跟侯世達講的 「意識上傳」的例子是類似的:

如果把你的所有數據都上傳到雲端,那麼雲端的那個你是不是原來的那個你呢?

 

人跟機器如果有關鍵性區別的話,那就是人有一種因果性推理的能力

因此他曾嘗試為因果推理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但谷歌現在不給他投錢了,這使得這項研究面臨著許多困難。

 

而除了因果之外,類比也是人理解世界和與人交往的一個基本方式。

 

而除了因果之外,類比也是人理解世界和與人交往的一個基本方式

。有時候在禪宗裏面,經常會有所謂的「一句禪」,

我們從中悟出些什麼。

這裏面就有類比和因果的聯繫,我們的思維在當中進行跳躍。

在科學哲學裏面,類比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甚至在心理學裏面,

比如聯想作為類比的一種,被分為

圖像式的聯想、

概念式的聯想或者

結構式的聯想,

都是很重要的議題。

機器沒有意識,是因為它沒有生物基礎,這會不會過於人類中心主義?

 

小孩子學語言,究竟怎麼樣才算是掌握了一門語言呢?

這個問題現在依然沒有定論。

在語言理解最淺顯的層面來說,人和機器其實沒有什麼差別。

哲學家約翰·塞爾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中文屋」思想實驗:

你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所在的房間里堆滿了簍子,簍子里都是中文符號,還有一本使用手冊。

你雖然看不懂中文,但可以看懂使用手冊。

突然間,有人從門縫遞進來一張字條,上面寫著一個中文符號,

你翻看使用手冊時,發現裏面寫道:

「當你收到這個中文符號,就把另一個特定的中文符號遞出去。」

於是,你就照做了。很快,你就把整本使用手冊都背了下來,不管接到哪個中文符號,都可以很快地把對應的符號再遞出去。

這樣一來,雖然你並不懂中文,但你所做的事情和懂中文的人沒有兩樣,

因此房間外面的人也會相信你是懂中文的。

同樣的,

如果你就是一台機器,那麼你就通過了圖靈測試。

但是,我們依然會認為,機器確實是不懂中文的。

梅劍華認為,這就是人類的「我執」。

我們的心靈不是在大腦裏面,我們的心靈延展到環境,

其中手機就是延展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我們的認知不光靠大腦,還要和環境互動

新的時代有新的自我。

我們和機器人接觸,會多一種塑造自我的方式。

比如說,

以後人和機器人有可能談戀愛,這也是一種塑造自我經驗的方式。

即使你對機器人的愛不會完全像對人一樣,

但梅劍華認為這隻是量的變化而不是質的變化。

沒有留言:

搜尋

標籤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