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日

令人毛骨聳然的電子雙縫干涉實驗

令人毛骨聳然的電子雙縫干涉實驗

https://kknews.cc/zh-tw/science/jvqb5xp.html


1907年,托馬斯.揚實現了光的雙縫干涉實驗

再次引發了的本質究竟是粒子還是的爭論

但此時的爭論仍局限在經典物理的範疇內。

1961年,蒂賓根大學的克勞斯·約恩松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突發奇想

電子來進行雙縫干涉實驗,從而打開了量子領域的一個潘多拉盒子。
在螢幕上出現的並不是兩條亮紋,而是多條明暗相間干涉條紋

使用發射器將電子一個一個發出,這下就不會有碰撞了,然而神奇的是,在雙縫後面的螢幕上仍然留下了一條條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

 

前面說過單個電子流在螢幕上應該形成多條幹涉條紋,為什麼試圖觀察電子通過雙縫的行為時,干涉條紋就消失了呢?

 

這個實驗可怕在哪裡呢?從實驗過程看,目標是看清電子干涉中通過雙縫的行為,但當你要看時,干涉條紋就消失了;當你不看時,干涉條紋就出現了。總之,電子就好像有了意識一樣,和人玩起了躲貓貓,總之,不讓你看到干涉情況下的行為。

 

在傳統的科學研究中,「意識」是不會對客體產生影響,是不應被引入到科學研究中的。

然而,由於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意識」不僅被引入了科學研究,而且一定程度成為實驗結果的決定因素,即實驗者的意識決定著實驗對象的呈現方式

在雙縫干涉實驗中,電子本身是既是粒子,又是,即波粒二象性。當人們對雙縫加以觀測時,電子呈現出的特性,在螢幕上形成多條幹涉條紋,此時可以認為人的意識中已將電子認定為

而當人們觀察雙縫時,其意識中已經默認電子是粒子,因而干涉條紋就消失了,電子真的按照人的意識體現出粒子的特性,僅形成兩條亮紋,儘管此時人的目的是想得到干涉條紋。

總之,是人觀測或不觀測的行為,或者說是人將電子當作粒子或波的意識,決定著電子最終呈現為粒子還是波。

電子雙縫干涉實驗

 

搜尋

標籤

總網頁瀏覽量